网站导航   4000-006-150  
小站教育
GMAT成绩单完美解读
学生选择在小站备考:30天 525198名,今日申请2781人    备考咨询 >>

GMAT考试中国考生特点全面分析

2014年07月16日11:49 来源:小站整理
参与(0) 阅读(3617)
摘要:小站教育为各位考生整理了关于GMAT考试中国考生的特点分析介绍,供各位备考GMAT考试的考生们参考使用,希望考生们积极做好备考工作,及时调整好考前状态。另外,大家在GMAT考试的过程中一定要仔细的看清原题,紧紧围绕着原题进行答题。小站教育老师建议大家在备考GMAT考试的时候一定要重视词汇的积累。最后小站教育祝大家在GMAT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对于国内的GMAT考生来说,有着与其他国家不一样的特点,下面是小站教育带来的具体介绍!

GMAT考试中国考生特点全面分析图1

考生年龄低龄化且女生比例大

在GMAT的这次调查报告中,有227位考生来自中国(特指定居在中国),其中男生占30%,女生占70%。女生人数与2006年的数据相比有明显增多。

同时,从06年起,中国考生逐步向低龄化发展,大学生考生越来越多。在2011年8月的中国考生中,75%的考生年龄小于25岁,14%处于25-29 岁之间,只有11%的考生年龄大于29岁。从06年起,中国的大学生或已经处于研究生阶段的人群参加GMAT考试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出国读研究生 Master的倾向越来越显著。

备考周期全球第一

在北美考生中,有一小部分人群不备考或只进行一个星期以内的简单备考(比如只搞清楚考试形式及内容)就直接进行考试,而中国这部分考生则相对较少。备考周期在1-3周的中国考生与北美考生人数基本持平,都在12%-13%左右。但是备考时间在4-9周的中国考生占了约33%,这部分人群要比北美考生的27%要多。备考周期在 4-6,7-9,10周以上的中国考生以递减状态,分别为32%,29%,20%。

每周复习时间居全球第一

中国考生的人均复习GMAT时间是全球最高的,每周达到了27.1小时,相当于每天近4个小时的时间都在备考。全球第二的印度考生每周备考时间为17.4小时,这与欧洲考生的15.7小时比较接近,都远远低于中国考生。而北美考生备考时间最短,仅为11.9小时,相当于每天不到2小时备考,比中国学生每天的复习时间少了两个多小时。

GMAT考试中国考生特点全面分析图2

最关注答案解析

关于备考资料,中国考生最关注答案解析,并习惯访问网络论坛BBS,而美国考生与中国考生相比更多的会采用网络课程。

在对备考资料的关注程度上,接近80%的中国考生最关注答案解析,其余关于如何备考、实践试题、最好的复习资料、GMAT考试有关信息、数学与语文部分的机经等内容都有超过60%的关注度。而在美国考生中,超过95%的考生最关注实践试题,对机经的重视度比中国学生少。

备考资料使用频率最高

在备考方法和备考资料方面,中国考生的使用比例都大于美国考生。使用最多的备考资料是官方指南OG等备考书籍、备考软件系统、数学语文机经以及网上论坛。而北美考生对网上论坛的使用及关注度则远远低于中国考生,但对网络培训课程的使用则比中国考生高。和北美考生相比,中国考生更愿意选择小站教育这种一对一考试培训的课程。

整体而言,中国GMAT考生呈现出女性考生比男性考生多,复习备考时间长,周期跨度大,且复习知道点全面,这些也就能解释为什么GMAT在进入中国这么短的时间内会有大批考生报考,而且成绩也很不错的原因了。

以上就是我们小站教育为各位考生整理的关于GMAT考试中国考生的特点分析介绍,希望考生积极做好备考工作,及时调整好状态,争取在GMAT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contactus@zhan.com,我们将及时处理。

GMAT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免费领取
看完仍有疑问?想要更详细的答案?
备考问题一键咨询提分方案
获取专业解答

相关文章

GMAT考试重大好消息 全新自选考试顺序系统即将开始测试 GMAT新政改革正式出台 利好消息刺激刷分热潮 GMAC收购印度NMAT GMAT考试机会大幅度增加 【考试动态】GMAT官方推出加强版成绩报告 北美GMAT考生逐年减少 商学院本土遭冷遇 2015年GMAT考试趋势预测与备考建议指点 【考情分析】2015年国内GMAT考生低龄化趋势明显 GMAT中国之最 和世界越走越近的中国商业教育

专题推荐

日排行
周排行
版权申明| 隐私保护| 意见反馈|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最新资讯
© 2011-2024 ZH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3042692号-23 举报电话:4000-006-150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265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80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