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4000-006-150  
小站教育
GMAT成绩单完美解读
学生选择在小站备考:30天 525130名,今日申请2713人    备考咨询 >>

GMAT还是联考 分析报考GMAT3种主要途径

2014年12月30日10:02 来源:小站整理
参与(0) 阅读(5686)
摘要:大家一定都听说过MBA,但是你知道我们可以通过哪几种方式来报考吗?是GMAT考试,联考还是自主招生?其实这三种方式都可以。下面我们就逐一来分析这三种报考途径,希望要报考的同学认真阅读。

常接到想要报考MBA、EMBA、DBA学生的咨询。经常会发现,很多前来咨询的学生对如何报考MBA等课程的概念很模糊,有的甚至以为只有参加联考这一种方法。通过这篇文章,我们来把现有的几种报考MBA的途径说说清楚。自主招生、GMAT、联考,分别适合不同人群。都是通向MBA的路径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GMAT还是联考 分析报考GMAT3种主要途径图1

1.GMAT

国内的MBA发展还不是非常成熟,参加GMAT考试,大部分学生是为了出国读MBA。但是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内系统内院校,在课程录取时,很愿意参考GMAT成绩。如果你的GMAT成绩好,你在国内一流院校的录取机会就大幅度增加,有的可以直接得到预录取的offer,有的还能直接搞定国内院校的奖学金。

出国读有利有弊,欧美是商学院教育的起源地,他们的MBA教育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校友资源非常多元化,可以带给学生百分百的全球化视野。但如果你读完MBA之后仍想回到国内来发展的,那国外额MBA就没有什么优势了,既没有国内的校友资源,讲授的管理学知识也不接中国的地气。另外,去国外读MBA必须脱产,年龄小一点,希望通过MBA转行,职业上的机会成本不高的考生更加合适。已经在行业中有一定工作年限的职业经理人,若想读一个提高国际视野的项目,还是国内的一些中外合作项目比较合适。

GMAT的用途现在并不仅仅局限在出国读MBA,国内的不少中外合作项目现在也认可了GMAT成绩的效力,在申请中GMAT是对你英语能力的参考,一些成绩优秀的考生甚至可以拿到免考令,直接跳过笔试进入面试环节。

GMAT还是联考 分析报考GMAT3种主要途径图2

2.联考

中国MBA联考,这恐怕是大多数中国学生申请MBA课程最熟悉的一种途径。适用于系统内院校的MBA项目,既有在职,也有全日制项目,个别中外合作项目也适用。走这条途径的考生的普遍特点就是相对年轻,一是这种类似于研究生考试的形式更适合脱离学生生涯不是太久的职业经理人。想想让已有7、8年工作经验的人重新体验学生时候那样的题海战术,恐怕是件很艰难的事情吧。

其二,国内的全日制MBA项目,除了中欧、长江等属于系统外项目,其余都需通过联考的途径申请报名,全日制的项目更适合工作在3-6年左右的人,不仅有利于转型,而且也为管理提升创造可能。

而在报考方式上,现在基本都采用提前面试-联考-面试的形式,参加提前面试表现优异的申请人可享有A、B、C线或联考笔试加分的优惠政策。

3.自主招生

通过这个途径报考的大多都为中外合作项目,国内的已有一定积淀的商学院选择与国外的知名商学院强强联手,合办一个中外在职项目,发海外院校的MBA文凭。(如果是发中外双学位的话,该考生除了参加海外院校的自主招生,也需要参加国内的联考。)这是当下对已有一定工作经验,而且不能长时间离开自己工作岗位,但又希望获得国际视野,了解全球化的职业经理人来说,两全其美的一种选择。由于在职项目更加适合在管理岗位上有更多经验的人群,因此参与到这类项目的申请人年龄基本都是30岁左右或者往上。

通过自主招生形式申请项目主要有这几个步骤:1、提交申请材料,交申请费。2、初审合格后进行考试。3、考试后,安排进行英语面试。4、合格者获得录取通知书。

EMBA、DBA的招生都采用课程自主招生的形式,都不用参加全国联考。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contactus@zhan.com,我们将及时处理。

GMAT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免费领取
看完仍有疑问?想要更详细的答案?
备考问题一键咨询提分方案
获取专业解答

相关文章

【GMAT考场资讯】深圳考场详细介绍真实点评 【GMAT考场资讯】杭州考场详细介绍真实点评 【GMAT考场资讯】天津考场详细介绍真实点评 【GMAT考场资讯】广州考场详细介绍真实点评 【GMAT考场资讯】重庆考场详细介绍真实点评 【GMAT考场资讯】湖南考场详细介绍真实点评 【GMAT考场资讯】福建考场详细介绍真实点评 【GMAT考场资讯】成都考场详细介绍真实点评

专题推荐

日排行
周排行
版权申明| 隐私保护| 意见反馈|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最新资讯
© 2011-2024 ZH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3042692号-23 举报电话:4000-006-150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265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80682